1, 连续GPS和流动GPS相结合的观测平台
实验室GPS野外观测系统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南部,青藏高原东北部,帕米尔高原和可可西里-阿尔金山等地区。它是一个由美国天宝(Trimble)公司生产的NetR系列大地测量型GPS接收机和Zephyr/Chock-Ring天线构成。目前在上述观测地区拥有连续或重复测量点近100多个,主要用于观测印-藏汇聚应变分配、青藏高原现今地壳运动、高原隆升速率、青藏高原地震变形、大气水汽含量等综合研究。该观测系统由从事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研究人员负责运行。在这些人员中,有中国地震学会大地测量与地震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何建坤研究员,也有一批专业从事野外GPS观测和实验室数据处理的人员。该观测系统至今已在野外安全、可靠地运行了5年,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GRL和Gondwana Research等。同时,观测数据分别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等共享。在观测系统功能开发上,通过与国家网信等合作,大量野外固定基站已经实现观测系统野外状态远程监控、观测数据远程传输等新功能。这为提高野外观测能力、节省观测费用等提供了重要保障。
2, 连续和流动宽频带地震相结合的观测平台
实验室目前拥有76套宽频带地震观测仪器,先后在青藏高原完成了2条南北向横穿西藏的天然地震观测剖面,4条东西向的观测剖面。在高原东、西构造结,巴基斯坦、尼泊尔、新疆、祁连和阿尔金山等地区完成了近两百个地震台站的观测。目前累计完成地震观测剖面约3200公里,380个地震流动台站的观测,积累天然地震资料约2000 GB,使用率几乎为100%。此外,还与中南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在新疆阿克塞和西藏尼玛地区进行了联合观测和资料共享研究。
2013和2015年宽频带仪器经过低温准备和改造参加南极内陆地震观测,完成了10个地震台站的数据回收,目前还有8个台站正在观测。共获得地震记录数据48 GB,特别是在南极内陆首次采集到了19 GB有效记录数据。在南极低温和极夜的环境下,仪器持续记录时间最长的达到了572天,对今后改进和完善极端环境下地震观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